香港殯葬史
香港殯葬史(早期)
香港早年的殯儀服務主要由義莊包辦,但由於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義莊提供的殯儀服務通常只為靈柩暫存、大殮、出殯及下葬。而家境較富裕的,通常會光顧長生店的上門式殯儀服務,於家中發喪。在殯儀館普及之前,各家各戶都是把去世的先人遺體,放在大廳中供人瞻仰,直至入棺送到墳地埋葬為止。初時的屋是單層的,棺木可輕易從大門出入,後來的屋演變為多層住宅,但由於當時唐樓樓梯狹窄,沒有足夠位置讓靈柩通行,同時亦要避免滋擾鄰居,因此會從地面搭建棚架,直達先人家中的窗邊或陽台,喪家需要先將鋼窗拆下,把棺木運入。於出殯時再經由棚架移靈至街上,其家人亦需經棚架出入,並於前往下葬沿途繼續進行儀式。 香港首間殯儀館香港殯儀館於1930年代初啟用,館方並着力推廣新式殯儀館發喪服務,但當時普羅大眾仍未能夠接受。
香港殯葬史(演變)
二戰後的1940年代中後期,因香港人口急劇增加,居住環境及街道越來越擠廹,不能再容許於家中及前往墳場的街道上進行這些繁複的儀式,灣仔近跑馬地墳場一帶遂逐漸開設多間殯儀館。1950年代中期殯儀館發喪才普及化,於義莊或家中發喪的習俗亦逐漸式微,導致大量長生店亦相繼結束。及至1959年增設九龍殯儀館,於殯儀館發喪已經成為香港的殯儀服務主流。 1947年,香港共有6間殯儀館,主要集中在灣仔區,分別為灣仔道216號香港殯儀館、摩利臣山道4至8號摩禮信殯儀館(另設九龍首間殯儀館——彌敦道559至561號的油麻地摩禮信殯儀館)、摩利臣山道10號李璇殯儀館及皇后大道東189號福壽殯儀館,晏達臣殯儀館則位於銅鑼灣加路連山道2號。 1950年福壽成為香港首間結業的殯儀館,原址現為合和中心及胡忠大廈之間的空地及車路。1951年,萬國殯儀館於灣仔洛克道41至51號開業。1952年李璇殯儀館結業,原址其後重建為永寧街休憩處。1954年晏達臣殯儀館遷往同區禮頓道2號,原址其後重建為禮信大廈。1957年晏達臣殯儀館及油麻地摩禮信殯儀館結業,禮頓道晏達臣館址其後重建為唐樓,而油麻地摩禮信館址則其後重建為唐樓及永旺行。1958年灣仔摩禮信殯儀館遷往西營盤薄扶林道51H號,灣仔舊址首先重建為唐樓,其後再重建為經信商業大廈。1959年,九龍第二間殯儀館——九龍殯儀館於大角咀楓樹街1A號落成啟用。 1962年萬國殯儀館遷往鰂魚涌海堤街16號,原址於兩年後改建為東城戲院,由於鬧鬼導致長期生意欠佳,1974年結業拆卸,並於兩年後重建為寫字樓東城大廈。1966年香港殯儀館遷往鰂魚涌英皇道679號,灣仔原址仍經營多一年至1967年才拆卸,其後改建為籃球場及休憩處。1968年,九龍第三間殯儀館——萬福中西殯儀館於旺角通菜街1C號投入服務。 1971年6月,東華三院租用萬國殯儀館5樓,創辦香港首間非牟利殯儀館,租期兩年,名為東華三院殯儀館,同年11月將油麻地登打士街廣華醫院殯儀廳擴建為另一間不牟利的油麻地殯儀館,為九龍第四間殯儀館。1973年6月萬國殯儀館不續租予東華三院,更於同年拆卸,其後於1977年重建為龍景大廈。1974年,東華三院將服務遷往上環東華醫院殮房擴建而成的上環臨時殯儀館。1975年,由殯儀大王蕭明的助手另起爐灶開辦的紅磡世界殯儀館啟用,香港的殯儀行業演變成三個派別的競爭。1977年,東華三院增設鑽石山殯儀館。1978年香港政府開辦的紅磡市立殯儀館啟用,同年因環境設施欠佳及使用量低,東華三院董事局將油麻地殯儀館結束。 1980年,東華三院於紅磡的永久新館建成,並恢復「萬國殯儀館」名稱,上環臨時館則繼續經營。1981年萬福及摩禮信殯儀館停辦,萬福原址重建為威達商業大廈。1983年,東華三院將上環臨時殯儀館結束。 1996年,新界首間殯儀館寶福紀念館於大圍開幕,該館仿照內地式現代化建築設計,減低一般殯儀館予人深沉的感覺。[30] 2002年,由於紅磡市立殯儀館使用率偏低,香港政府將服務外判予永恆殯儀有限公司,更名為「永恆殯儀館」。2006年12月11日,永恆殯儀館被鄰近的世界殯儀館奪得由2007年起的5年經營權,及於3月21日易名為「世盛殯儀館」,但是當時世界殯儀館已經佔有香港殯儀業大量的生意額,故此香港殯儀業界擔心出現壟斷市場的情況[31][32]。2012年再易名為「福澤殯儀館」,2019年再易名為「寰宇殯儀館」。 2012年,為滿足本港日益增長的喪葬需求,港府建議於文錦渡沙嶺興建一個超級殯葬城,將提供一條龍式集殯儀館、火葬場及骨灰龕場於一身的殯葬服務。2013年2月,有關計劃獲香港立法會財委會通過撥款6,640萬港元,進行設計及工地勘測,政府計劃2016年完結前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撥款,若獲通過工程會隨即展開,火葬場和新界第二所殯儀館可於2020年落成,骨灰龕位最早可於2021年起推出。